查看原文
其他

谈谈新型举国体制与知识产权

吴征高低 企业专利观察 2023-03-17

作者:吴征



新型举国体制,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在解决我国关键技术上突破上,被寄予了厚望,是维护我国国家科技安全的重要手段,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是否会被弱化?知识产权未来在中国将与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创新如何共生共存?未来是否会形成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
这将成为未来十年知识产权行业一个全新的话题。
回顾历史,中国早期的科技创新实际上就借鉴了了前苏联的举国体制模式。
在美苏科技争霸期间,前苏联采用举国体制所带来的创新效率和创新结果,确实给当时美国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从侧面证明了举国体制的优势所在。
相比之下,美国的创新模式表面上看更多的是以市场为主导,通过激烈竞争,技术的优胜略汰,来实现创新技术的拣选和市场的认同。
这一点尤其在计算机发明后,在美国硅谷兴旺的几十年尤为明显。
那时,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层出不穷,芯片,操作系统,存储,应用软件的产业细分,也记录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效果。
很多知名的科技大公司,如果没有持续创新,很快就会被小的创业公司所取代。Intel,微软,苹果,谷歌,脸书等企业,无一不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从一家小公司快速成长起来的。
而被时代的巨轮甩下站的仙童,施乐,康柏,柯达等昔日巨头,也都曾是全球创新的领头羊。然而在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市场竞择中,逐渐掉队了。
从美国的创新模式来看,知识产权在企业的市场竞争淘汰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知识产权构成了美国创新模式的典型特征。
这也是美国为何一直将知识产权视为国家安全象征的原因。
而美国这种市场化的创新成功模式,自然而然的也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这种情况下,中国引进西方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应该是有类似考虑的。希望通过知识产权来带动中国的创新,激活中国的创新活力,形成一批能够与美国high-tech公司比肩的中国企业。
然而,几十年的发展结果来看,对于走市场化这条路,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比较典型的就是较早借鉴美国模式的华为,算是走通了这条路。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与激励创新之间的关联似乎并不那么紧密。
中国较早站在全球互联网顶峰的几家大型平台经济企业,虽然在商业模式上引领了世界,但是在底层技术上,还是无法解决受制于人的局面。
这就好比操作系统,中国的平台经济更像是操作系统的应用层,具有丰富的内容;而操作系统的内核,也就是所谓卡脖子的地方,中国能够胜任的企业却不多,也不强。这就是影响中国科技独立的一个典型缩影。
总体来看,大部分走市场化路线的中国民企,实际上离真正的依靠知识产权获得产业红利的西方模式,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过去十五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虽然勾画出一个良好的愿景,但是现在来看,其实并没有达到制度设立的预期。
换句话说,在未来中美竞争关键的十年,中国如果想要完全依靠市场化创新竞赛模式,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时间恐怕来不及,也并不现实。
因为从西方的发展来看,关键技术的淬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技术突破,到市场突破到形成生态,制定规则。而且在技术的拣选中,新技术和创新需要不断适配市场,通过技术转化为真正的市场,循环形成再创新。
因此,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中国提出新型举国体制,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应该也是对中美的创新竞争做过充分推演后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实际上中国过去在航天,电力,海洋,核电等领域采取的举国体制,一直以来都是成功的,一些关键技术,像特高压输电等技术也是领先国外很多。
因此,我们应该有信心,未来依靠国家队的引领,中国一定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逐步实现突破。
不过,确实也会有很多人担心,举国体制模式下,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需要是否会变弱的问题。
如同俄乌战争之后,面临西方的制裁,俄罗斯也采取了举国体制,其中知识产权的作用有明显降低。
不过,从近两天政府机构改革的变化来看,却又透露出一个积极的信号。科技和知识产权成为几个为数不多的重点。
科技角度最大的变化就是重组科技部,其中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实施好举国体制创新的问题。
而另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隶属国务院直属机构,实际上也释放出一个新信号,就是国家对于通过市场化模式进行创新的方式依然是鼓励的。
因此,这可以被视为中国未来创新要探索一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既以新型举国体制为牵引,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会继续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这一点,如果能够成功,将会在中、美创新竞赛中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前,对于中,美而言,政府和市场两侧的创新情况,正好相反。
美国一直是市场化牵引为主,政府往往在后端基础研究上发挥前期引导作用,但是随着美国芯片法案和能源法案的陆续出台,美国政府已经按耐不住亲自下场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举国体制”。
只不过美国这种举国体制很大可能会延续以往的模式,就是政府鼓励,投入资金,帮助创新者形成新的知识产权,培育大量的创新型和技术型企业。
这一点从美国历任总统对于新能源的政策扶持后,美国都会诞生一大批影响世界产业格局的专利就能够看出,无论是目前的磷酸铁锂,还是储能技术,等实际上都是在美国政府激励周期下诞生的重大创新成果。
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来看,在举国体制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反而缺乏的是市场对创新的循环激励。
这一点,实际上与美国模式正好是相反的。
另一点不同的是,中国在举国体制下的创新,一些可能并没有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转移转化到市场中,也就是一些大型国企,央企,科研院所的创新,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与美国“举国体制”的模式还不尽相同。
这也是中国未来将会面临的比美国更复杂的地方。
就是要在新型举国体制下,进一步统筹知识产权问题,如何能将举国体制下的创新成果,在多方面形成成功。尤其是市场的成功,知识产权如果脱离了贸易,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循环。
另外一方面,中国还需要在市场化方面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这一点过去十五年,只能说是进行了初步探索,距离成功还有差距。
这其实也是新独立出来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未来应该统筹谋划中国知识产权到底应该怎么搞的话题。
实际上,无论是政府引导的新型举国体制,还是市场激励下的发展,最终都应该导向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更加强大,更有活力,创新者更有尊严,创新成果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的良好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新型举国体制和知识产权话题,实际上应该引发更多可以研究和探讨。国家也应该尽快向社会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新型举国体制与万众创新之间的知识产权关系,打消未享受到新型举国体制下创新者的迷惘和彷徨,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中。

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